近年来,聊城市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图为蓝天白云下的聊城市九州洼月季旅游景区。 聊城市生态环境局高新区分局供图
◆本报通讯员邹洪伟
“对污染物排放量较高的新建项目,采取排污权交易的方式满足其指标需求。截至目前,全市组织完成3批次排污权交易,11个项目通过排污权交易获得环境要素指标,累计交易各类指标近500吨。”这是山东省聊城市全面推进排污权交易试点的积极尝试。
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是环境资源领域一项重大机制创新和制度改革,主要以市场经济手段推进环境要素资源配置,在全社会树立资源有限、资源有偿、生态环境有价意识,形成污染减排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企业治污减排的主动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聊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推进排污权市场化交易”列为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聊城市生态环境局立足实际,以“事争一流”的改革创新精神,统筹考虑,协同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高标准谋划排污权交易改革试点
聊城市作为“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深入开展,减排的潜力和空间大幅压缩,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在机制体制上突破创新,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聊城市抓住山东省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改革试点的机遇,积极争取成为试点城市。聊城市生态环境局早谋划,早行动,组建工作专班,及时追踪学习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相关政策和工作开展情况,深入分析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的可行性,通过视频交流、实地考察等方式,全面学习借鉴其他试点地区先进经验,同时立足当地实际,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质量改善需求、企业承受能力和产业分布特点等因素,研究制定《聊城市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明确了聊城市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三个阶段的工作目标,确定了工作原则和保障措施。坚持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将排污权交易制度与现有总量控制制度有序衔接,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和试点深度,将建设项目实行排放总量指标管理的六项主要污染物因子(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颗粒物)全部纳入,且不限定试点行业,在省内率先实现“全行业、全因子、全覆盖”,为后续全面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夯实基础。
部门协同助力改革试点顺利开展
聊城市加强部门协同,建立健全政策体系,成立由生态环境、财政、发改、税务、行政审批、司法等有关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共同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
在全省率先出台《聊城市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暂行办法》,制定《聊城市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实施细则(试行)》《聊城市主要污染物排污权确权暂行办法》两个规范性文件,会同发改、财政等部门组织对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治理成本进行调研和核算,确定排污权有偿使用费征收标准、排污权政府出让基准价格等,会同市财政局制定《聊城市排污权出让收入征收使用管理实施细则》,形成“1+4”政策体系,为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奠定政策基础,实现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完全由政府无偿提供到可市场化交易的历史性转变。
聊城市加大宣传力度,推进排污权实质性交易。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正式实施后,聊城市生态环境局加强宣传,组织召开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政策宣贯会,通过现场解读、召开视频会议等方式,向200余家重点企业宣传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相关政策。2023年12月,在山东省第二批试点城市中,聊城市率先完成首笔排污权实质性交易,在全省5个试点城市中,成为首个实现在当年申请试点并完成实质性交易的城市。
加强技术支撑,开展排污权确权基础性工作,与聊城大学等高校合作组织编制《聊城市主要污染物排污权确权技术指南》,作为开展排污权确权等基础性工作的技术支撑,得到部、省级专家充分认可。立足实际,建立全市排污权政府储备库,在市场化改革试点初期,重点发挥一级市场的调节作用,逐步培育二级市场。目前,已完成第一批193个项目富余排污权技术核算,为后续顺利开展排污权交易奠定基础。
创新要素配置方式赋能绿色发展
通过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改革试点,聊城市生态环境局不断创新优化环境要素配置方式,坚持统筹调剂与市场交易并行,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
聊城市生态环境局不断丰富环境要素配置方式,改变原本单一的政府无偿分配方式,实行环境要素指标差异化、多元化管理。推行排污权交易豁免管理制度,对低、微量污染物排放的新建项目,由属地生态环境分局统筹解决替代指标,实现“即来即办”,优化营商环境。今年以来,170个项目享受政策红利,占比达42.2%。实施市级统筹机制,对中等污染物排放的新建项目,在原来无偿分配的基础上,率先实行要素指标统筹管理机制,30%指标由市级统筹。同时,不断探索指标置换、提前预支等环境要素配置方式。今年以来,完成404个建设项目环境要素保障,229个项目采用统筹机制保障,占比达56.7%。深入推进排污权交易试点,指导重点企业自愿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合计收入超过2000万元,交易指标数量和出让收入在全省试点城市中位居前列。
不断增强环境要素保障能力,通过建立排污权确权机制,腾容量、扩总量,破解指标“少”的枷锁。积极谋划深度治理项目,支持企业实施深度治污减排工程,腾出指标入市交易,增资减污。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改造,鼓励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取缔落后工艺,为新上项目腾出环境要素指标。开展“僵尸”企业清理行动,对长期停产且复产无望的198家“僵尸”企业进行清理,盘活环境要素指标。目前,全市环境要素指标结存量大幅提升,实现由“项目等要素”向“要素等项目”的历史性转变。
不断提高环境要素保障效率,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服务质效。靠前服务,主动对接提前了解重点项目环境要素指标需求,全市2024年度400个省市重点项目已完成保障352个,占比达88%。并联并审,开通绿色通道,将环境要素指标审核确认和环评文件技术评估并联进行,审核阶段前伸,业务办理时间压缩50%以上。实时监管,安排专人负责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协同管理系统运行,实施精准服务。